当前位置:老域名注册-玉米号资讯《公众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相关知识及行为调查报告》显示:18-25岁人群自我防护
《公众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相关知识及行为调查报告》显示:18-25岁人群自我防护
2023-07-02

公众在疫情的严重性及传播性等方面的风险认知较高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王品芝

安徽省肥西县紫蓬镇燎原社区,志愿者在路口为来往村民测量体温。新华社供图

疫情发生后,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奔赴疫区,攻坚克难。在提升公众疫情认知和健康防护方面,社会各界也在积极努力,做出改善。近日,中国医师协会健康传播工作委员会、陕西省健康文化研究中心(陕西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南方医科大学健康管理团队联合发布《公众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相关知识及行为调查报告》,调查显示,70%以上的受访者认为本次疫情较以往的传染病可能更为严重,波及范围可能更广。80.0%以上的受访者能够较早采取行动进行自我防护,其中,18-25岁年龄段人群采取相关防控措施的比例最高,自我防护做得最好。

此次调研于2020年1月30日在全国范围内启动,截至2020年2月3日零时,共收集有效问卷8048份(因疫情所限,通过网络调查员采用电子问卷完成调查),样本涉及全国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港澳台(尚未收集到台湾地区问卷)以及部分海外地区。受访者中,城镇居住者5472人,农村2576人;男性3061人,女性4987人。

公众在疫情的严重性及传播性等方面风险认知较高

中国医师协会健康传播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施琳玲介绍,公共卫生事件当中,一方面需要更多的医护人员去前方救治,另一方面,也需要健康传播同步伴行。工作委员会在1月22日就向全国的健康传播者发出了一份倡议书,希望所有的健康传播者能够共同行动起来,普及知识和减少社会恐慌。“我们做了很多努力,但是这些努力需要进行效果评价,用数据来给予相关指导,进而调整我们的工作部署。所以我们启动了疫情期间与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相关的动态调研”。

人们是从何时开始关注和重视疫情的?本次调查显示,有10.7%的受访者在12月8日便开始关注在华南海鲜市场出现的疫情,但在当时,重视此事件的受访者仅占5.9%。2020年1月20日,钟南山院士指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可以人传人后,公众对此次疫情的关注与重视达到高峰,受访者中累计关注人数达88%,累计重视人数达74%。

最早关注和重视疫情的是哪类人群?本次调查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南方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教授张持晨介绍,数据分析发现,在疫情发展早期,经济水平、文化水平较高,同时以城镇居民为主的群体,对疫情的关注相对较早。例如,疫情相关的早期报道更易引起公共卫生和医学领域人群的关注,该领域的人群往往学历水平相对较高。所以在疫情早期,表现出学历水平高、文化程度高的人群更加关注和重视。“在钟南山院士指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可以人传人,以及新华社发布了习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之后,也就是在1月20日这个时间点,关注度和重视度的累积人数达到了顶峰,疫情引起了全人群的高度关注与重视”。

总体来看,公众在关注和重视疫情之后,都对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有了一定的认识。调查数据显示,有66.1%的受访者表示对于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和病毒潜伏期完全了解,60.0%的人对病毒的易感性以及感染的主要表现有较好认知。但公众对病毒的有效灭活途径等的认识还有待提高,完全了解者仅占到27.9%和35.6%。

哪类人群在病毒的有效灭活途径等方面的认识还需提高?陕西省健康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吴一波也是本次调查的主要负责人,他介绍,文化程度相对低、经济水平相对低、年龄大于65岁的老年群体不了解有效灭活途径的比例较高。从健康科普的角度来说,这几类人群往往也是科普的重点对象。

“只是对疾病有所认识是不够的,是否采取了健康的防护行为,才是疫情防控的关键。而公众的风险感知和疫情防控行为之间显著相关。”吴一波说,公众能不能意识到目前所存在的危害,是决定他最终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调查提示,公众在疫情的严重性及传播性等方面的风险认知较高,70%以上的受访者认为本次疫情较以往的传染病可能更为严重,波及范围可能更广。

80.0%以上被调查者能够较早采取行动进行自我防护

公众的个人防护做得如何,是本次调查的重要内容。张持晨说,党和政府的重要举措,专家学者的深入剖析和解释,各大媒体的宣传和报道,社区和村委会的动员,都使得公众的风险感知和对疾病的认知有了大幅提高,这为疫情的防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了这样一个基础,人们的行为改变就会更快、更容易一些。

调查显示,在采取相关防控措施方面,大多数受访者(80.0%)能够较早采取行动进行自我防护,包括正确选择和佩戴口罩,咳嗽、打喷嚏掩住口鼻,保持室内清洁、勤开窗通风,避免去人员密集型公共场所等。

“理论上说,多数受众采纳某个行为都要有一个了解和接受的过程,但是通过这次调研发现,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尤其是这种新发传染病所导致的重大突发公共性事件面前,大家采纳某种行为会前置、时间更快。”张持晨说,公众的风险意识提高了,他们就能明白采纳防控行为能给个体带来什么益处。如果一意孤行,不采纳这个行为,会对个人及其家庭带来什么样的危害。老百姓在权衡利弊之后,大多数还是会做出正确选择,这也从侧面表明了我国多年来所推行的全民健康素养教育有了积极的成效。

“我们访谈中发现,在很多家庭里,是年轻人时刻提醒父母及长辈,出门要戴口罩,注意防控。”张持晨说,本次调查也分析了采纳防控行为的年龄差异,结果发现,18-25岁年龄段人群采取相关防控措施的比例是最高的(约为43.0%)。

张持晨说,18~25岁这个群体的防控行为最好,究其原因,首先是因为大多数该年龄段人群处于上学阶段(大学阶段),学生的适应能力较强,面对居家不外出等疫情防控需要,可快速适应并通过其他途径弥补,如在线学习、语音沟通、网上购物等。相对而言,疫情对该群体的社会支持所产生的影响,要小于其他群体。其次,这个年龄段的人,大多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当国家和政府提倡一些行为时,能快速理解并接受。此外,该人群对于信息的捕捉更加及时准确,能够通过网络了解疫情防控的最新政策与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