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老域名注册-玉米号资讯互联网+医疗:优化健康服务
互联网+医疗:优化健康服务
2022-05-22

韩启德(中国科协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

黄璐琦(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文先(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副司长)

黄二丹(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部副主任)

杨跃进(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原副院长、心内科主任医师)

董德鑫(北京协和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

匡明(智云健康创始人)

互联网+医疗服务在疫情中“露脸”

韩启德:最近一段时期,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以后,关于医疗卫生、全民健康的问题被大家广泛关注。互联网+医疗的出现和飞速发展是必然结果。互联网+医疗,要用到解决根本矛盾上。

我们的根本矛盾在于国家医疗系统的结构性错配。我们是倒三角形,本来应该基层医疗最大,慢病管理、一般就医都在那里。需要到医院的时候,有二级医院、小医院,疑难杂症则留给三级医院。但是,由于历史原因,我们没有强调“健康”,而是注重“看病”,导致对最能发挥作用的基层投入最少,忽视了对慢病和健康的管理。结果所有资源都集中到了大医院,基层医院越来越空,越空就越没人来看……如果这个系统性的问题不解决,其他做法都没用。

互联网恰恰能够解决这种结构性错配。

刘文先:在疫情防控这次大考中,医疗信息化、互联网+的服务模式发挥了重要作用。大数据+网格化包括互联网服务在疫情中打了三个方面的战役。第一,打防控战。把各部门的数据集合、汇聚,发挥大数据的精准识别、精准分析、精准研判,起到防控作用。第二,打服务战。我们在疫情之初要求各地既要注重线下,更要注重线上,包括健康咨询类的,尽量缓解线下的压力。第三,打安全战。数据是双刃剑,技术是双刃剑,我们要做的是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发挥技术向上、向善的力量。

黄璐琦:这次抗疫有个很重要的成果,我们把中药接入了大数据。哪些药有抗病毒作用,哪些药能够改善新冠导致的乏力,这是大数据给予的阐释。经此一疫,我们知道互联网已经深入到中医中药的环节,并且发挥了作用。

匡明:最近很多人问我,担心疫情逐步过去后,大家又回到传统看病就医的模式上。我认为不会,因为大家很明显发现,数据串联,真正能连接医院、医生、患者、药店、药企和保险等各关键环节的互联网平台是多么便捷和高效。

刘文先:实践已经证明,新技术能为整个医疗行业赋能。互联网+医疗,怎么+?国家卫健委非常重视。“十三五”期间出台了全面健康信息化的发展规划,另外,国务院出台大数据发展战略,包括互联网+行动计划。两大战略出台以后,卫健、民政部门率先以国办的名义出台了两个指导意见,这两个指导意见就是顶层设计。

2018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文件核心的一条,或者说重要的风口,表述从原来的医疗互联网变成了互联网+医疗。鼓励符合条件的第三方加入,鼓励有资质条件、有能力、有水平的社会企业都可以一起做,政产学研用,联合共建、联合创新。

互联网+医疗的重点应放在“强基层”

韩启德:回顾这些年来医改的情况,想到过给基层投入医疗设备,但没有人,很多设备连包都没拆就搁置了;再后来采取医保报销水平不同,在大医院看报得少,在基层看报得多,但相差有限,大医院依旧人满为患。包括成立医联体,各自想的都是我多点病人、多点收入,我认为也很难成功。

为什么这些措施不能成功?在于我们目前医疗服务体系当中,各级医疗机构行政归属的约束一时没办法打破。大医院对优质资源的垄断以及所带来的利益,一时不可能打破。我想,互联网技术可以帮助来解决这个问题。